光学膜厚传感器凭借其非接触、高精度、快速、可在线等优势,已成为现代工业和科研中测量薄膜厚度的技术。其核心在于利用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物理现象来“透视”薄膜的结构。
一、 核心测量原理
当一束光照射到薄膜表面时,会发生反射、折射、干涉和偏振等多种光学现象。光学膜厚传感器正是通过精确探测和分析这些现象的变化,来反演出薄膜的厚度信息。其基本物理原理主要基于光的干涉效应。
光的干涉:当光波从薄膜的上表面和下表面(即薄膜与基底的界面)反射时,会产生两束或多束反射光。这些光束由于经过的光程不同,存在相位差。当它们相遇时会发生干涉——相位相同则加强(相长干涉),相位相反则减弱(相消干涉)。这种干涉效应导致反射光的强度随波长(或入射角)周期性变化,形成干涉图样(光谱)。薄膜的厚度(d)与干涉条纹的周期(Δλ)直接相关,基本关系为 `2nd ≈ mΔλ` (n为薄膜折射率,m为干涉级次)。通过分析干涉光谱,即可计算出厚度。
二、 主要测量技术
基于上述原理,发展出了多种成熟的光学测量技术,每种技术各有侧重和适用场景。
1. 光谱反射法
原理:这是常用、成本相对较低的技术。传感器使用宽谱光源(如氙灯、卤素灯)照射样品,收集从样品表面反射回来的光,并用光谱仪分析其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曲线(即反射光谱)。对于单层透明膜,光谱上会出现明显的干涉条纹(振荡)。通过建立样品的光学模型(基底+薄膜),并利用拟合算法将计算出的理论光谱与实测光谱进行匹配,即可精确求解出薄膜的厚度和折射率。
2. 椭圆偏振光谱法
原理:这是一种更为精密和强大的技术。它不直接测量反射光的强度,而是测量光经样品反射后,其偏振态发生的变化。具体测量两个椭偏参数:Ψ (Psi) 和 Δ (Delta)。Ψ 表示反射前后p波和s波振幅比的改变,Δ 表示p波和s波相位差的改变。这些参数对薄膜的厚度和光学常数(n, k)敏感,尤其是对超薄膜和多层结构。
3. 白光干涉法
原理:利用宽谱光源(低时间相干性)的干涉特性。传感器(通常是显微镜配置)将光束分束,一束照射样品表面,另一束照射参考镜。当两束光的光程差在光源相干长度内时,才会产生干涉条纹。通过垂直扫描(Z轴移动)样品或参考镜,记录干涉信号较强的位置,即可确定表面高度。对于薄膜,通过分析干涉图样的包络或相位,可以计算出膜厚。
4. 激光干涉法
原理:使用单色激光作为光源。通过监测反射光强度随时间(或样品移动)的干涉条纹变化周期来计算厚度。常用于在线、实时测量,如在镀膜过程中监控膜厚增长。
光学膜厚传感器通过巧妙地利用光的干涉、反射和偏振等基本物理现象,实现了对薄膜厚度的非接触、高精度测量。光谱反射法、椭圆偏振光谱法、白光干涉法和激光干涉法各有千秋,分别在通用性、精度、三维测量和实时监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。理解这些技术的原理和特点,有助于用户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(如材料类型、厚度范围、精度要求、生产环境)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案。
翻译图片